香熏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香熏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光大证券41亿收购港资券商直追中信证券dd-【新闻】

发布时间:2021-04-10 02:59:53 阅读: 来源:香熏厂家

光大证券41亿收购港资券商 直追中信证券

当设立分支机构已经无法满足中资券商拓展境外市场的需求时,一些券商索性就直接收购境外金融企业。

2月2日晚间,光大证券(601788.SH)发布公告称,将通过旗下子公司以40.95亿元的价格在香港收购新鸿基金融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鸿基金融”)70%的股份。

对于这一起收购,国内分析机构多认为这只是中资券商国际化再下一城,而港岛媒体则慨叹,目前香港几家规模券商已经多被内地买家购买。

就在几天前,西南证券(600369.SH)刚刚将香港收购来的敦沛金融更名为西证国际,中信证券(600030.SH)则收购了香港上市的昆仑国际金融60%的股权,在人民币国际化和互联互通的大背景之下,拥有资金和客户优势的中资券商在去年更是频频出手,将境外金融公司的市场优势直接嫁接过来。

41亿定价是否合算

按照香港《文汇报》报道,新鸿基有限公司(00086.HK,以下简称“新鸿基”)旗下新鸿基金融建立于1969年,属于香港老牌券商,也是新鸿基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在香港、澳门及内地拥有约900名员工、180个网点,公司的管理、托管、顾问服务等资产总值超过850亿港元。

此次,光大证券是通过全资香港子公司光大证券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与新鸿基有限公司签署股份买卖协议,以现金40.95亿港元收购新鸿基金融70%的股份,按照这一估值折算,新鸿基金融的估值为58.5亿港元。

如果按照光大证券所披露公告当中的财务数据,新鸿基金融截止到2014年11月30日的净资产为31.44亿元,对应的新鸿基金融的市净率为1.86倍,这一估值无论是对比目前光大证券3.3倍的市净率,还是相对于其他内资券商的并购估值来看,还是比较低的,因此,各家机构分析师也认为光大证券的这笔交易还是合算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光大证券此次用于收购的资金成本却并不低。

2013年,受到“8·16”事件的影响,光大证券此前的定向增发计划被迫终止,2014年11月,刚刚走出阴霾的光大证券又再次推出了80亿元的定向增发计划,用于增加公司资本金和补充营运资金,按照公司当时所定10.24元/股的增发价格计算,对应当时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对应市净率只有1.4倍左右。

由于此次定向增发尚未完成,同时光大证券在公告中也并未明示此次收购新鸿基金融的资金来自于何处,而记者在2月4日向公司求证时亦未得到回应,但是,以公司目前账面上的自有资金无法支撑此次41亿元的收购,因此,不排除此次收购的资金来自于正在推进的定向增发融资。

资金与市场的嫁接

香港一直以来都被当做中资券商走出去的“桥头堡”,因为这里的文化和制度与内地更为接近。

从1993年当时的国泰证券最早在香港设立子公司以来,目前国内多数的券商都已经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而在香港设立证券公司的门槛也相对较低,大约注册资金只需要500万港元。

但是,想要在竞争激烈的香港金融市场分得一杯羹要难得多,因此,长时间以来中资券商在香港的分支机构都是依托于内地母公司庞大的客户群和资金实力来开展业务的,也就是帮助境内母公司的客户提供港股开户、交易等服务。国泰君安国际在香港市场发展了20多年,直到2013年其在年报中所述公司90%的客户都是来自于内地。

“本土券商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在短时间之内一定是无法和当地的金融机构竞争的,所以本土券商一定是利用内地的客户资源开展跨境服务的。”一家内地上市券商高层表示,目前内资券商在境外提供的服务主要就是跨境证券融资、产业并购等,只有少数券商的投行能够为一些海外客户提供境内资本市场的服务。

就在内资券商止步于境外市场份额的同时,香港的一些券商也迫于激烈的竞争不得不到内地寻找市场,相对于复杂的申请牌照设立分支机构,香港的一些券商同样选择了更为简单地寻找“金主”。

对于此次将新鸿基金融70%股权卖给光大证券,新鸿基在其公告当中表示,此次交易为新鸿基金融提供更多的发展良机,未来将借助光大证券的市场规模进行扩张,并从协同效应中获益。

而对于光大证券来说,如果此次交易能够顺利完成,目前新鸿基金融每年11亿多元的收入将有70%并入光大证券的财务报表,这样一来,光大证券未来境外收入的比例或超过20%,这一比例将直追中信证券。

中资券商成“金主”

2009年,当时海通证券(600837.SH)收购香港的大福证券,由此掀开了中资券商赴港收购券商的序幕,但是,受制于当时两地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响应者寥寥。

从2013年开始,中资券商在香港和境外收购金融公司的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到了2014年,几乎是一时风气。

对于财大气粗的中资券商来说,能花钱买来的已经不愿意费力气自己去做。

海通证券在2013年以7.15亿美元收购了恒信金融集团,在2014年11月又通过香港上市公司海通国际(00665.HK)以2000万美元收购日本东京上市的独立证券研究机构Japaninvest,紧接着1个月之后,又以3.79亿欧元的价格向葡萄牙Novo Banco公司收购圣灵投资银行。

除了海通证券,国金证券在去年完成了对粤海证券的收购,西南证券则完成了对敦沛金融的收购,即便是刚刚将民生证券纳入旗下意图打造金融集团的泛海控股,也在去年收购了时富金融,实现了内地和香港双券商平台的搭建。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正处在贸易结算货币向投资货币过渡的时期,因此在中资银行走出去之后,紧随其后的就是以券商为代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走出去,而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的产业资本国际化也是中资券商国际化的主要推动力。”

显然,从去年年底开通的沪港通一直都被认为是推动中资券商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因为相对于此前的QFII,沪港通则是打开了一扇门,未来中国和境外的资本市场将不止向机构开放,同时也向普通投资者开放。

而随着人民币可兑换程度的提高,内地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也将是国际化的,其资产配置除了人民币资产外,也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收益更高、风险更低的投资。

天津混凝土排水管

福州建筑用木方价格

杭州灌水机

黑龙江电路板回收